手工艺品是民间劳动者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它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门类而蜚声中外。几千年来,传统手工艺品始终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产业,它既是文化艺术品,又是日常生活用品。由于各地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和审美观点的不同,各地的手工艺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宜黄也不例外。
夏布是宜黄传统的手工艺名优特产,旧时曾被列为贡品。明清及民国初期,县内夏布生产极盛,遍及城乡各地。宜黄夏布是以上等苎麻为原料,经过绩麻、整经、过筘、上浆,然后用木织机织造。夏布品种按纱号粗细分为400~500筘的麻袋布,600~700筘的粗布,800~900筘的中档布,1000~1200筘的细布四种。按颜色分有本色布、漂白布、印花布三种。麻袋布为本色,山区农民用于制作粮袋;粗布及中档布大部分漂白,一部分印蓝色花,用于制作衣服、蚊帐和装饰布料;细布全部漂白,薄如蝉翼,皎若白雪,用于制作高档衣服。宜黄所产夏布,特别是漂白细布,细嫩光洁、轻薄凉爽、刚柔互渗、吸湿易干、坚韧耐用。特别是在棠阴漂染的夏布,有“药不到樟树不全,夏布不到棠阴不白”之称,曾畅销九江、南昌、上海、武汉、山东、山西等地,并远销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建国后,宜黄生产夏布的产量逐年减少,仅有少数农户织造一些粗夏布自用,销售数量极少。
宜黄土纸俗称草纸,是宜黄特色手工产品。以往多用嫩毛竹碎成纸浆,制作草纸、胶纸、连史纸、爆竹纸,以生产草纸为多。草纸分嫩纸、粗纸两种。嫩纸色泽淡白,薄嫩柔韧,多用于包装瓷器、南货、百货及搓纸捻。粗纸色泽暗黄,较为粗糙,多用做焚化纸和卫生纸。胶纸每刀42张,故又称四二纸,色泽褐黄,吸水力强,主要用做包装纸和卫生纸。民国十一年,宜黄嫩纸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土纸生产得到发展。解放初期尚有生产。
潭坊丝线是宜黄又一独特的工艺品。凤冈镇潭坊村种桑养蚕、缫丝纺线、织衣纺绸的历史悠久,当地大部分农户和居民都从事养蚕生产,所产的蚕丝称为“宜乡丝”,纺绸称“潭纺”,丝线则称“潭坊丝线”。特别是潭坊丝线,有杭锁、墨扣、衣线、花线和鱼线等品种,线型粗细均匀紧扎,坚韧耐用,本色线光亮洁白,染色线鲜艳夺目。杭锁用彩线编织,为清代扎发辫的高级手工艺品,曾流传“有钱冇钱,看你发辫”之说,兴盛时有100多家丝绸店,还有丝绸商在抚州、宁都、南昌和福建长汀等地开设丝线店。
宜黄竹簟是圳口、神岗、南源、梨溪、二都等地的手工艺产品,以小白竹篾编织的为佳品。质量按竹篾的皮数划定等级,每寸9至11皮篾为普通竹簟,每寸12至16皮篾为高级竹簟,为夏、秋季铺床的理想卧具。宜黄所产的竹簟篾薄柔韧,色白光滑,结实而磨,图案美观。暑夏期间,卧于竹簟上,清凉爽身,柔软舒适,曾畅销县内和抚州、南昌等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宜黄人多制作席梦思床或购买便宜实惠的外地席子,制作宜黄竹簟的手艺渐渐无人传承。
南源圆桶有桶(水桶、勾桶、挑粪桶、便桶)、盆(脸盆、浴盆、洗碗盆、鸡食盆)、盖(锅盖)、桌(圆桌)等四大类产品,均分大、中、小等多种型号,是采用优质杉木制造而成,做工精细。有木质好(色白微黄、疤结少),轻巧美观,价廉耐用等特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后,由于铁皮、搪瓷、塑料制品的增多,逐渐无人使用。
桃陂镇曾坊村“曾坊毛笔”的生产始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原料纯净,制作精细,产品有羊毫和鸡狼毫,并有大楷、小楷等型号,共30多个品种。小楷鸡狼毫,笔峰尖锐,刚柔适中。
如今,随着现代化的冲击,那些宜黄传统的手工艺品已从我们的生活中远去,悄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环绕在我们身边的这些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没有制作人留下的体温和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