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hongguojie.zgjcom.com/show.php?itemid=1194
http://www.1688jie.com/
http://www.1391688.com
http://yiwuhq.xihaoke.com/
http://www.andegou.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手工艺品 » 正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温州有30万十字绣艺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26  浏览次数:1134
核心提示:中国结行业网 http://www.zgj188.com刘丹跟着师父王劲忠认真学习。 徐晓春 摄刘丹的获奖作品《爱》。王劲忠的作品。  湖北姑娘

中国结行业网 http://www.zgj188.com

           
  湖北姑娘刘丹有一双丰润白皙的手,但她摊开双手时能看到几个明显的针孔,这是最近在使用乱十字针法时被自己扎的,基本是好了这边,那边又伤。“我还很嫩呢,等练到师父那样,才不会伤到自己吧。”她的师父是浙江省非遗项目十字绣传承人、69岁的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劲忠,乱十字针法的创造者。

  按照王劲忠的试验结果,乱十字针法比传统的十字针法快,绣品色彩丰富、质地饱满,可能会是未来刺绣工艺的趋势。

  她自荐入门学十字花绣

  刘丹的工作室很安静,只有针线穿过画布的声音。如今刚起步学习乱十字针法,刘丹像个小学生一样一针一线认真地绣着,有时候一个下午只能绣出巴掌大的一块。这样要完成眼前这幅一米来宽的“巨作”,显得有些遥遥无期。心里着急的时候,刘丹会起身写写毛笔字,或者画几笔国画。等调整好了心态,再回到绣台上工作。这种自我调节法也是从她师父那里学的。

  “刘丹心静,坐得住。”这是王劲忠对她的评价。关于“静”,她的同事—新搬来的瓯绣传承人王施很有发言权。王施说,其他绣娘聚在一起很热闹,只有这个办公室最安静,方便工作,所以他搬到这里工作。

  不过刘丹最大的优点还不是静得下心来,而是先天的悟性。这点,从刘丹自荐入门开始,王劲忠就察觉到了。“我带过的徒弟很多,但只有她一个人留了下来,也是做得最久的。”

  几年前,温州掀起一阵十字绣热,湖北姑娘刘丹自学十字绣,放亲戚的店里寄卖,开始生意不错,但几年后就乏人问津了。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刘丹听说温州十字绣研究所回收十字绣作品,于是就抱着自己的十字绣作品上门推销。这是她第一次见到王劲忠,“师父叼着烟斗,很有学问的样子。”

  很快,刘丹就知道她获得的信息有误,十字花绣研究所不回收十字绣,但是她的作品却意外得到了十字绣大师的赏识。那天,刘丹在王劲忠的工作室里看了很多王劲忠的作品。她觉得这些十字绣美得像水墨画或者油画,跟她绣的“大路货”不一样。刘丹心中顿时对王劲忠萌生敬意。所以后来当她得知王劲忠在招学徒时,又跑上门去自荐。

  第一幅作品就拿了一个金奖

  刚入王劲忠门下,师父并没有给刘丹派任务,只让她有空就看看书写写字。刘丹不明所以,只是默默照做。只是在有空的时候,这个姑娘会站在其他大师傅的背后学习,还时常向师父请教配色和绣法。王劲忠觉得这姑娘“心眼挺活的,有自己的想法。”

  两个月后的一天,刘丹拿了一本杂志跑到王劲忠面前,杂志里有一幅夕阳之下两匹斑马在草原上散步的海报。刘丹说,这是爱,很温馨,她想把它绣成绣品。

  “我擅长水墨风格的作品,很少接触这种日常题材。刘丹有年轻人的想法,会自己找一些更具时代特色的作品来绣。方向不同,对十字绣是好事。”更让王劲忠高兴的是,刘丹也为十字绣注入了现代化的血液。以前十字绣艺人都是将底稿画在画布上,而这个工序往往要花费一个多月或者更长,而刘丹想到先将底稿画在小图上,然后再打印在画布上,省了不少人力和物力。

  在王劲忠的鼓励和指导下,刘丹潜心绣斑马,半年之后,这幅80×60cm的大作品才正式完工,去杭州参加浙江抽纱刺绣艺术精品展,拿了一个金奖。这对刘丹来说是莫大(博客,微博)的鼓励,也坚定她继续前进的决心。

  一个手工艺人的自我修养

  王劲忠1965年从温州市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从事十字绣近50年。他擅长国画、书法,因此也将十字绣作品糅合了水墨画的淡雅风韵,风格别树一帜。

  王劲忠同时还是温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平日里行政工作繁忙,但是依旧每天坚持创作。“晚饭后,都要绣两三个小时,都成习惯了。”王劲忠打算等天气热起来后早点上班,在开始忙碌前画上两笔,写上几个字,他觉得好功夫需要常练。

  榜样的力量深深影响着徒弟。为了跟上师父的步伐,刘丹暗自勤练“内功”。白天工作,晚上报读了夜大的“ 艺术设计”专业,平日里有关于国画、素描、水粉、电脑的课程,她都会去听听。

  “以前看着图纸绣,现在知道做一个真正的十字绣艺人,需要很好的功底。”刘丹的家人一开始也不理解她的坚持,毕竟目前她从事的工作,收入远比当时卖十字绣低,甚至连养老保险都没有,“我跟家里人说,看着一幅画绣完,然后裱上框,被人欣赏,那种自豪感真的不是钱能买到的。”

  刘丹觉得既然决定入这行,“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从日用转为欣赏,十字绣的必经之路

  “十字绣日落西山,是必然之事。若想让它继续生存,必须拓宽其功能,从日用转为欣赏。”王劲忠不仅熟知十字绣的过去,对于它的未来也定位清晰,“它们的出路是作为收藏品回到市场。”

  “那时候,对十字绣基本的要求是绣布正面是一幅画,背面也是工整的一幅画。可是现在的十字绣,背面线头乱得很,一点艺术感都没有,色彩也不够鲜艳,几乎没有收藏的价值。”

  王劲忠所说的“那时候”,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十字绣曾是温州一个重要的产业。温州各地约有30万从业人员,绣品主要出口意大利。“在那个年代,一块82×82cm的作品,收购价是4块钱一张,卖到意大利要16块钱。以至于我们装载需要加工的布料的船还没靠岸,就有大批的手工艺人在码头等生意。”想起当年盛况,王劲忠无比自豪,“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十字绣作品可是真正的奢侈品。所以一些次品在国内做打折销售时,也基本一抢而空。”

  徒弟已经有了小徒弟

  王劲忠有个10来岁的小孙女,从小喜欢刺绣,没有课的时候就泡在工作室里跟哥哥姐姐们学刺绣,这让王劲忠很高兴,他希望孙女能继承衣钵,不过目前他更希望学有所成的刘丹在他退休后能肩负起传承这门手艺的责任。

  对于师父的厚望,刘丹总说这个担子很重,不过实际上她也是别人的老师了。每周一,刘丹都会去十一中教学生十字绣,这个学期学生24个。“这是门选修课,都是高一高二的学生。”刘丹教他们从最基础的临摹开始,“师父怎么教我的,我也怎么传授给别人。”

  让刘丹很有成就感的是,有几个学生喜欢上了十字绣,还说等他们毕业了,要跟刘丹学十字绣。“师父总说,咱们这行需要传承,希望他们中将来有人也愿意扛起这个大旗。”

  在王劲忠工作室里,有一幅绣满漂亮花纹的台布,绣品正反两面都能成为独立的工艺品,这是王劲忠上个世纪90年代的十字花边作品,如今看来依旧色彩明亮。

  “我希望有一天,我的作品,也能像师父的一样,能美20年,像个收藏品。”刘丹说。

  十字绣

  十字花边绣,俗称十字绣。明末,温州乡间妇女在羽纱布上用十字针法挑绣出图案花纹,称之为十字花边,俗称挑花。这种工艺品甚富乡土气息,多数作品精致美观,常作家具装饰品。远在19世纪,即远销意大利、巴西、瑞士、比利时等国。建国后,十字花边吸取百绣之长,不断创新,并结合绣、缕、贴、嵌,花色品种发展到2000多个,畅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关键词: 十字绣艺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